10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,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。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,才能端稳中国饭碗,才能实现粮食安全。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,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。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。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,十年磨一剑,久久为功,把这件大事抓好。
海南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。春天走在三亚南繁基地的田埂上,育种人随处可见,他们冬来春去,像候鸟一般。
南繁基地用处广
每年冬春季节,数以千计的科学家、技术员都会从全国各地聚到这里,育种、制种。高级农艺师申广勒也是千万候鸟式育种人之一。3月下旬,记者采访了这位精干的小伙子。
“你看,这穗子就可以收种了。”申广勒拿着种子袋在田间行走。他来自安徽,2008年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三亚南繁基地。
每年来南繁基地做啥?他说,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从合肥带来的育种材料完成加代配组,看哪些材料组配在一起能够获得更好的杂种优势,收好急需加繁的亲本种子后由公司送到江苏、湖南等地制种,再推广到广大农民手里。
“加代配组”有奇效
“加代又是什么?”申广勒解释道,简单说,就是一年之中,让种子多繁衍一代。因为不管是传统的杂交育种,还是现在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育种,都需要多代的繁殖、选育,才能最终育成一个新的品种。
三亚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,这里的稻田与普通稻田不同,一块田被分成了很多小方格。“每个小方格里是不同的水稻育种材料,上面都挂有标记牌。”说话间,申广勒来到一块已经抽穗的稻田里,拿起小剪刀开始整穗套袋。“今年气温高,很多地都快收种了,只有10%的地还在抽穗,可以做杂交。”说着,他拿起一个穗子,娴熟地剪开稻壳,挑出细小的花药,然后套上纸袋。
3月中旬,在水稻大面积收种期前,申广勒忙得一刻不停。“得把剩下的田做完杂交,籼稻一般是中午11点半到12点开花,粳稻是12点半到13点开花,温度高可能提前,温度低可能推迟,授粉必须要在这个时候进行。”
给水稻做杂交,可是在太阳最毒的时段!可为了完成“加代配组”,申广勒和同事们一丝一毫都不敢松懈。
“今年一定会选育出更好的品种。”他们信心满满。
来源:光明网